凯发k8(国际)

      考古大门常打开 ,发掘工地“潮小妈妈2”起来

        阅读小妈妈2提示

        基于文物安全等因素考虑 ,以往 ,发掘中的考古遗址多神秘且“门禁森严” 。现在 ,考古的大门逐渐敞开 ,越来越多游客有机会到考古工地去看看 。

        一手拿着洛阳铲 ,轻轻地刮土切土 ,一手使用毛刷 ,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体验区 ,游客们过了一把考古瘾 。

        “这比去景点游玩有意思多了 。”从福建带女儿来此游玩的吴颍洛说 ,以前旅行都是走马观花 ,这次陪孩子来考古工地 ,近距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明成果 ,亲身体验考古流程 、开考古盲盒 ,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

        近来 ,亲历古迹 、进入考古发掘现场 、到考古工地去看看 ,渐成文旅新趋势 。《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 ,全国55家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67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35% 。从高冷走向大众 ,考古正在褪去神秘面纱 ,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

        考古工地“潮”成旅游胜地

        三大考古工地同时开放 、考古专家现场讲解 、游客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和绘制彩陶……今年“五一”假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现场 ,不仅有科普 、参观 、体验等环节 ,散落在草坪上的帐篷 、招揽观众打卡的摊位 、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 ,更是将考古工地变成了度假胜地 。

        “以往 ,基于文物安全等因素考虑 ,发掘中的考古遗址多神秘且‘门禁森严’ ,极少对外开放 。”郑州历史文化爱好者王元尚说 ,“没想到 ,遥远又神秘的考古现场也能对公众开放 ,太惊喜了 !”

        谈及考古工地对公众开放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文博工作者既承担着考古发掘 、学术研究等工作 ,也肩负着社会传播 、让大众共享考古成果的责任 。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考古现场 ,实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来到这里 ,像是从现代穿越回了历史 。”在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探方中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遗址加固作业 。穿行在探方外 ,游客跟着讲解员的步伐 ,认真聆听发掘进程和成果 。作为一处正在发掘中的考古遗址 ,过去4年 ,州桥及汴河遗址边发掘 、边保护 、边建设 、边展示 ,实现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 。

        “4年来 ,有约5万人走进这里 。”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研学示范基地教师朱彦蓉介绍说 ,这里有专人讲解考古进程及成果 ,游客还能“围观”考古工作者发掘过程 、目睹文物出土过程 、体验盲盒“土层寻宝”和“文物修复”的乐趣 。

        “颜值”与“内涵”齐头并进

        河南是全国文物大省 ,截至目前 ,全省已有14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在丰厚资源的加持下 ,该省考古旅游逐渐兴起 。

        记者了解到 ,郑州市举行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 ,3天内吸引了近万名省内外观众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 、荥阳青台遗址和大河村遗址 。今年3月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近期也迎来多批次研学的中小学生 。安阳开展的6批考古志愿者招募活动 ,已经有数百人参加……考古逐渐走出曲高和寡 ,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体验 。

        为便于公众参观 ,河南省文物部门还在考古探方上架大棚 ,四周建栏杆 、筑栈道 。同时 ,建立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 ,构建以文物探挖为核心 、学术交流为基础 、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文化研学产业模式 ,让考古遗址“颜值”与“内涵”齐头并进 。

        在河南省博物院文保中心副主任 、文物修复师杜安看来 ,考古旅游实现了让文物发声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发力 ,对考古工作和公众来说是一种双赢 。

        杜安介绍 ,考古旅游是以考古现场 、考古遗址(公园) 、出土文物 、博物馆等为主要参观对象 ,在此过程中 ,游客有机会亲自使用洛阳铲等考古工具制作或修复文物(复制品) 。“眼前实物加上通俗易懂的讲解 ,实证式的中华文明就会呈现在游客的眼前 ,与纯粹的文化说教大不相同 。”

        “参观考古工地 ,十分符合当下最受欢迎的沉浸式和参与式旅游形式 ,拓展了文化旅游的空间边界 ,推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广维度扩展 。”杜安说 。

        把考古和保护放在首位

        “考古与旅游结合 ,是否会对正常的考古生态产生影响?”面对考古旅游热席卷而来 ,一些人提出了担忧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也表示 ,现在各地涌现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一方面 ,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了;另外一方面 ,也存在过度建设问题 ,使得考古遗址公园太像公园 ,丢失了其特有气质 。

        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呼吁 ,在推动考古旅游“热”的同时 ,还需要把握好文化上的“冷”思考 ,守住文化底线 。“考古旅游还是应该将考古放在第一位 ,将文化传播作为落脚点 ,展现考古活动 、遗址 、文物背后的丰富内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研究员师永伟认为 。

        师永伟建议 ,在保持一个个探方 、一件件文物 、一处处遗址原有风貌基础上 ,加强保护与修缮 ,以古朴原真的特色实现文化传承 。考虑到考古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旅途中应强调学习 ,配备具有考古专业知识的导游 ,向公众传递遗址的历史价值和出土内容的重要意义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认为 ,一方面 ,要针对考古工地和遗址的重要性和代表性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例如 ,具有城市历史发展节点意义的城门 、桥梁等遗址 ,要进行原址保护;另一方面 ,也要通过活动策划 、社区营造等方式 ,配套相关基础服务设施 ,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 ,面向大众开放 ,使遗址集教育 、科研 、游览 、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总而言之 ,要让文化遗产既‘守’得住又‘活’起来 。”

      【编辑:李开富】

      发布于 :大同新荣区
      声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 ,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