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发k8(国际)

    二郎神姓啥走光?何时成了三只眼?

      2023年上映过一部动画电影《新神榜 :杨戬》 ,主角自然是神话中那位英俊潇洒 、神通广大 、额头上长着第三只眼的二郎神杨戬 。片中杨戬出场时 ,第三只眼受伤严重 ,失去法力 ,又被师父欺骗 ,后来闯出迷雾 ,重开天眼 ,与外甥沉香并肩作战 ,最终击败师父与走光众神 。

      神话是人造的 ,沿着二郎神的神话谱系往前追溯 ,凯发k8(国际)将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二郎神 。如果把现代影视剧中的二郎神形象播放给历朝历代的古人观看 ,绝大多数古人会表示反对 ,会认为与他们心目中的二郎神差别太大 。

      宋朝《搜山图》中的二郎神坐姿 ,杭州画家傅伯星先生摹绘

      三眼二郎神 ,不过一百多年

      清朝咸丰四年(1852年) ,四川学政何绍基奉旨主持各县科举考试 ,来到传说中二郎神的老家灌县 ,瞧见当地百姓供奉的二郎神塑像 :“前殿二郎神像塑作三目 ,旁列三叉两刃刀 。”(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二 ,下同)二郎神长着三只眼 ,以三尖两刃刀为兵器 。何绍基“不胜疑诧 ,询之土人 ,始知为小说中所载杨二郎故事 ,荒诞不经” ,他非常惊讶 ,询问老百姓 ,得知那是按照小说里描写的二郎杨戬形象塑造的 ,于是给出四个字的评价 :荒诞不经 。

      再往前十几年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 ,贵州巡抚贺长龄在仁怀县城北门一座庙里 ,也见到三只眼的二郎神塑像 ,他勃然大怒 :“所奉神像系属三眼 ,怪诞不经 !”(道光年间《仁怀直隶厅志》卷六)该庙供奉的神像竟然有三只眼 ,奇怪荒诞 ,毫无凭据 !随后 ,贺长龄通令贵州各府县给二郎神改头换面 ,禁止塑造第三只眼 。

      以上两件事说明 ,二郎神三只眼的形象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在民间流行 ,但却没有得到社会上层的认可 。社会上层为什么不认可?因为那些高级文官能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 ,而早期文献和文学作品里的二郎神形象并没有三只眼 。

      至少从宋朝起 ,二郎神信仰就盛行于朝野上下 。按《宋会要辑稿》记载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 ,朝廷将二郎神封为“灵惠侯” ,四川百姓更进一步 ,尊称二郎神为“护国灵应王”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朝廷俯顺民意 ,加封二郎神“昭惠灵显王” ,还把京城开封的一座道观改成“昭惠灵显真人观” ,民间则俗称“二郎观” 。那时候的二郎神跟杨戬没有任何关系 ,在官方话语中 ,二郎神是战国时期四川官员李冰的二儿子 ,生前帮助李冰治理水患 ,修筑了大名鼎鼎的都江堰 ,上有功于国家 ,下造福于平民 ,所以死后得以封神 。

      李冰的二儿子姓李 ,这个毫无疑问 ,但他叫什么名字呢?史料无载 ,民间也不知道 ,只是按照排行称作“李二郎” ,简称“二郎” 。到南宋时期 ,大概人们觉得二郎神一个人孤孤单单待在庙里太寂寞 ,又送给他一个老婆 ,还附赠两个儿子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 ,朝廷加封二郎神的老婆为“正利夫人” ,那两个儿子没有名字 ,按家族中同辈兄弟排行 ,分别称“十五郎”和“十八郎” 。也就是说 ,南宋的二郎神有妻有子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

      明朝《水陆法会图》里的二郎神 ,现藏石家庄毗卢寺博物馆

      南宋四川是战略要地 ,长期驻扎重兵 ,为了弥补军饷 ,四川官府在各地营造二郎庙 ,宣称二郎神法力无边 ,谁祭祀谁得福报 ,不祭祀会有灾殃 。老百姓深信不疑 ,各地二郎庙前香火大盛 ,香火钱成了官府凭空多出来的一大财源 。这段历史在南宋官修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记载 ,始作俑者是南宋大臣张浚 ,他发起并成功实施了用二郎神敛财助饷的计划 。

      二郎神在宋朝姓李 ,在元朝姓赵 ,在明朝开始姓杨

      宋朝的二郎神长什么样子呢?南宋文献《贵耳集》收录一首《灌口二郎歌》 ,这样描写二郎神 :“黄衫纱帽佳少年 ,炯然饿虎穷山渊 。不居秦鹿祖龙畔 ,却走碧鸡金马边 。左手斜执巨灵凿 ,右手敬抱禹贡篇 。离堆顺流已受命 ,一下不打天吴鞭 。有时挟弹暮云表 ,有时蹴鞠春风前……”歌词大意是说 ,二郎神穿着黄衫 ,戴着纱帽 ,左手持石凿 ,右手拿《禹贡》 ,既会打弹弓 ,又会踢足球 。由此可见 ,当时二郎神还没有三只眼和三尖两刃刀 ,使用的法宝是治水的石凿和早期地理书《禹贡》 。

      到了元朝 ,二郎神突然改姓 ,不再是李冰的儿子李二郎 ,却变成四川民间长期祭祀的“清源妙道真君”赵昱 。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将赵昱描写成一个弃官学道的神仙 ,此人法力高强 ,手持三尖两刃刀 ,有七个随从 ,并称“眉山七圣” ,但额头上仍旧没有第三只眼 。

      明朝前期有一部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给后来《西游记》里二郎神大战孙悟空那段故事提供了原型 。在这部杂剧里 ,二郎神仍旧姓赵名昱 ,随身武器除了三尖两刃刀 ,还有一把弹弓和一只“细犬” ,也就是后来“哮天犬”的原型 。

      明朝万历年间 ,《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横空出世 ,属于比较早的《西游记》版本 ,此书当中的二郎神终于改姓为杨 ,身穿黄袍 ,背插弹弓 ,手持三尖两刃刀 ,随从“眉山七圣”变成“梅山七圣” 。不过 ,这时候的二郎神只是姓杨而已 ,并没有提到他叫杨戬 ,在插画中的形象也绝对不是三只眼 。直到明朝晚期 ,《封神演义》问世 ,才将二郎神定名为杨戬 ,但仍旧不是三只眼 。《封神演义》中的三眼高手有不少 ,殷商太师闻仲和殷纣王的儿子殷郊都在额头上长着第三只眼 ,杨戬却只有两只眼睛 。

      从宋朝到明朝 ,无论是文献 、杂剧 、小说 ,还是流传下来的插图与壁画 ,都见不到三眼形象的二郎神 。曾有学者认为 ,《封神演义》中描写杨戬进入石穴 ,“借三昧火眼现出光华” ,已经提到三只眼 。其实“三昧”只是中土佛教对梵语“三摩提”的另一种音译 ,意涵相当于“一心不乱” ,“三昧火眼”即相当于佛家常说的“法眼” ,决没有三只眼的意思 。

      民间故事 ,张冠李戴 ,以讹传讹

      那么 ,三眼二郎神出现于何时呢?极可能到清朝中叶才有 。查清朝嘉庆年间修撰的《郫县志》 ,四川郫县百姓在每年旧历六月二十四为二郎神过生日 ,抬着神像巡行四方 ,那些神像的额头正中都有一只眼放出光芒 。此前康熙年间写成的著名神怪小说《聊斋志异》也出现过二郎神 ,形象是“修躯多髯” ,身材魁梧 ,满脸胡须 ,并无三只眼 。所以 ,三眼二郎神应该是康熙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回头再看本文开头所举的那两个例证 ,咸丰年间的四川学政何绍基 ,道光年间的贵州巡抚贺长龄 ,都对三眼二郎神形象表示惊讶 ,他们的反应就可以理解了 。

      光绪年间刊刻的《封神演义》插图 ,此时二郎神为三眼形象

      前文说过 ,二郎神在宋朝姓李 ,在元朝姓赵 ,在明朝开始姓杨 ,直到《封神演义》为他定名杨戬 。二郎神为什么会改叫杨戬呢?历史上倒确实有个杨戬 ,是北宋末年的太监 ,也是宋徽宗的宠臣 。大约在元朝或明朝前期 ,戏剧舞台与说书场中便有杨戬与二郎神的故事 ,大意是宋徽宗的宠妃韩夫人生病 ,在杨戬府中静养 ,被一个冒充二郎神的骗子诱奸 ,杨戬发现此事 ,将假二郎神捉拿归案 ,凌迟处死 。这段故事被明朝小说家冯梦龙改编 ,写入《醒世恒言》 ,然后就更加流行 。在流行过程中 ,民间张冠李戴 ,错把捉拿假二郎神的太监杨戬当成了二郎神的本名 ,于是以讹传讹直到今天 。

      类似的以讹传讹 ,还有《封神演义》中殷纣王的大儿子殷郊 。历史上的殷纣王也许有儿子 ,但不见于正史 ,更没有哪部史书说过纣王之子名叫殷郊 。战国史书《吕氏春秋》记载周武王率领大军伐商 ,“将于甲子至殷郊 。”计划在甲子日那天抵达殷商都城的郊外 ,也就是“牧野之战”的牧野 。后来武王伐纣的故事越传越离谱 ,殷商都城郊外“殷郊”竟被误传为人名 ,成了殷纣王的长子 。

      南宋文献《蓼花洲闲录》里有一件更加好玩的以讹传讹事件 ,说浙江温州百姓建起一座新庙 ,供奉一男一女两位神仙 ,男神名叫“五髭须” ,女神名叫“杜十姨” 。官府搞不懂这一对神仙是怎么来的 ,派人调查 ,原来当地有一座伍子胥庙和一座杜甫祠 ,庙宇和祠堂年久失修 ,人民群众重建新庙 ,将伍子胥和杜甫合祭 ,却不知道伍子胥和杜拾遗(杜甫做过左拾遗)是谁 ,错把伍子胥搞成五髭须 ,把杜拾遗搞成杜十姨 ,结果伍子胥的下巴上就多出五撮胡须 ,而杜甫则成了伍子胥的老婆 。您看 ,有些神仙就是这么以讹传讹造出来的 。

      二郎腿跟二郎神 ,还真是有关系

      最后凯发k8(国际)再聊聊二郎腿跟二郎神的关系 。两者有关系吗?还真有 ,答案就藏在二郎神的画像里 。

      如前所述 ,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曾经被供为二郎神 ,因为他治水辛苦 ,所以古人给他塑造坐像时 ,会让他一条腿往前伸 ,另一条腿横着 ,表示他很累要休息的意思 。后来的二郎神法力高强 ,擅长捉鬼 ,所以古人也绘制过二郎神坐在小鬼身上的画像 ,坐姿也是一条腿往前伸 ,另一条腿横着 。如今凯发k8(国际)能见到一幅来自宋朝的二郎神画像 ,名曰《搜山图》 ,图上二郎神面白无须 ,武将打扮 ,右手持剑 ,左手抚腰 ,一屁股坐在俩小鬼身上 ,一腿斜伸 ,一腿横摆 ,显得非常嘚瑟 。正是因为二郎神坐像是这种姿势 ,所以俗语中才把类似的坐姿称为二郎腿 。

      不过 ,就像三眼二郎神出现得很晚一样 ,“二郎腿”这个词应该也是很晚才出现 。您可以翻查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 ,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里面都没有二郎腿 。光绪年间出版的《后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写道 :“说书先生正在台上跷起二郎腿 ,嘴角上衔着一支雪茄烟 ,洋洋得意看着台下一伙 。”这是传统白话小说里为数不多的关于二郎腿的一句描写 ,说明“二郎腿”一词可能是清朝末年才流行起来的 。

      文并供图/李开周

    【编辑:谢大海】

    发布于 :大同矿区
    声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 ,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